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老子大学BBS > 查看主题
查看主题

‌林晓辉:佛教影响下的神学化运动

addm  2023-10-25  101  0

  ‌林晓辉:佛教影响下的神学化运动

  此是读哲学 2021-07-06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儒生为了与佛教相抗衡,便在今文经学中掺杂了阴阳五行学说,与方士阴阳家、神仙家等合流,试图使儒学向着宗教的发展。也许受到佛教的宗教领袖是神的影响,儒生们便开始神化孔子的造神活动,试图把孔子由一个“圣之时者”变成了一尊神。因为,宗教必须有哲学理论、道德教化和一定的仪式。佛教正是以神化哲学来作为其理论基础,同时也有道德教化,再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等构成。这使人们逐渐发现《论语》只有道德教化,但却不是根据教徒的生活经验修订的宗教仪式,也欠缺纯粹的哲学理论。因此,神化儒学运动最终便以失败告终。

  

  同时,人们逐渐发现道学有着相对完整的哲学理论,可以与佛教哲学相抗衡。于是便选择了道学作为宗教哲学来创立道教。道教创始人张陵,于顺帝(公元126 ~144年)时将传统民间的巫术加以整理,并将《老子》中的理性精神赋予了巫术,通过注释形成了《老子想尔注》这一神学化的道教经典,模仿佛教经典创造道教经典,为道教发展了理论根据。《老子想尔注》在形式上推崇的最高信仰是“一”,认为“一”处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一”既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原,也是其最高尊神存在的终极根据。而道,虚无、自然、无名等都是“一”的不同表述形式。后来,道教还模仿《法华经》而产生了《灵宝》、《妙真》等经典,进一步完善完善了道教理论体系。张陵还吸收了佛教各种各样的修持仪式及繁琐的祭祀仪式,模仿了佛教的组织形式创立了道教自己的宗教仪式。如原始巫术没有专职的神职人员和宗教场所,受到佛教的影响,道教也建起了专属的宗教场所:观、宫等。众所周知,佛教提倡出家苦修,受其影响,道教也有了苦修的道士。并且严格区分了神职人员“道士”和世俗人员。张陵还通过把老子神化为伟大的教主,作为神圣的捍卫者和人类的保护者,使老子与佛陀一样,成为了至上之神。道教还吸取了佛教的某些戒律,提出了道教的五戒、八戒、十戒等作为道德教化的内容,弥补了道教欠缺道德教化,没有人类之爱的缺陷。至此,道教成为了具有哲学理论、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并且是一神论的宗教。据此看来,张陵就是道教的教父。

  

  稍后的张角创立太平道,又称黄老道,又产生了道教比较系统完整的宗教神学经典——《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1]。《太平经》继承了以道学作为其理论基础,认为道是万物形成的第一因。《太平经合校》:“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夫道,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也。”但《太平经》引进了气,以气作为由道下降而来的最大物质实体而生万物。《太平经合校》:“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夫物,始于元气”及“一气为天,一气为地,一气为人,余气散备万物。”而且,《太平经》还吸收了天人感应说,认为人由天地派生,人体的结构和天地的结构相一致。《太平经合校》:“人生皆含怀天气具乃出,头圆,天地;足方,地也;四支,四时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胜纪,独圣人知之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神话的创作比起埃及、希腊、两河流域显然较晚,它在春秋以前大体可以说是有神而无“话”,战国秦汉以来才发达起来。也许受到佛教神学的影响,我国也为诸神寻找到一个主宰神,即伏羲,同时又以女娲作为人类的始祖神。据此人们又演绎出伏羲与女娲为夫妇蕃衍人类的神话。

  

  再有,我国古代的人们以神话的方式解释宇宙的产生,将神的名字当作是宇宙重要部分的名字,由此对宇宙的说明是零散的,也是多神的,因而也不存在一个创造万物的上帝。在佛教的影响下,道教便将中国原始神话加以系统化,力图为道教建立一个神谱。如《太平经》建立了一个包括神、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民人、奴婢等在内的天人相贯的神仙系统,将宇宙万物的各自主宰神安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太平经合校》:“无形委气之神人,职在理元气;大神人职在理天;真人职在理地;仙人职在理四时;大道人职在理五行。”《白虎通义·五行》还构建了一个五行、阴阳、四季、四方、四色、五音、五帝、五神等相配的宇宙体系。《太平经钞》甲部叙述老君的诞生,有九龙吐神水的说法,应是模仿释迦牟尼降生和瑞应之一。在佛的三身说,即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2]的影响下,人们又效仿佛教将道学神化,将道神化为仙人,道就成为了人格化的神,成为了宗教崇拜的对象。道教认为道“一气化三清”,三清即玉清、上清和太清,就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元始天尊是最重要的,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是元始天尊的化身。三清明显是三个人格化之神。至此,道教有了一门关于神的学问,道学成为了有天堂的形而上学。

  

  佛教哲学面对生命的有限,思考了如何“永恒”的问题。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生命观,只是将生前与死后的生活混为一谈,将死后的生活当作是现世生活的延续。道教继承了传统哲学重现世的思想,希望人既不需要在来世,也不需要在另一个世界,人在此生此世即可实现由人向神的转化。由此除了念经外,还炼丹求长生不老之药物,并继承巫医的的调息之术(即气功之一),以求羽化得道成仙,进入神仙世界,达到长生的目的。因为仙人是没有了死亡的人,也就是生活于永恒之中的人。八仙过海的故事便是反映道教徒如何成为神仙的历程。而且,天上的神仙过着人间的幸福生活,使我们的天堂成为了一个世俗社会,天堂就是世俗社会的翻版。

  

  南北朝时,道教从原先的信众主要是下层百姓,向一些上层人发展。由于这些人的目标不是改造社会,道教便从一种民间的救世宗教转变为一种普世的、救己的宗教,教义也趋于系统化、理论化。但因为各个地区的道教徒组织松散,对经文和信仰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开始分为不同的派系。南方有葛洪、陶弘景、陆修静等。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生于公元284年(晋武帝太康五年),死于公元364年(晋哀帝兴宁二年),丹阳句容人[3]。他著有《抱朴子》、《神仙传》、《隐逸传》等,为道教理论的系统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抱朴子》是一部论文集,分内篇和外篇。内篇整理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理论,使道教教义系统化。同样,《抱朴子》以道作为其理论基础。道是一、是绝对的。他称为“无偶”。《抱朴子·畅玄》:“道起于一,其贵无偶。”道是永恒的,《抱朴子·畅玄》:“其唯玄道,可与为永。”道是万物形成的第一因,《抱朴子·道意》:“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为声之声,为响之响,为形之形,为影之影。方者得之而静,员者得之而动,降者得之而俯,升者得之以仰。”其中,“为声之声,为响之响,为形之形,为影之影”即是说道是使物成为物者。

  

  陶弘景著有《真诰》一书。他也是一个著名的炼丹家,又是一个政客,号曰“山中宰相”。他继承了道教中的宗教部分,大肆宣扬白日飞升,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等,并把神仙分成许多等级。《真灵位业图》:“虽同号真人,真品乃有数;俱目仙人,仙亦有等级千亿。”在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影响下,陶弘景提出了万物都有道性。《登真隐诀》:“所论一理者,即是一切众生身中清净道性,道性者,不有不无,真性常在,所以通之为道”;《道教义枢·道性义》:“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究竟诸法正性,不有不无,不因不果,不色不心,无得无失,能了此性,即成正道。自然真空即是道性。”陶弘景的三传弟子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年,贞观二十一年至开元二十三年),受到了佛教哲学的影响,吸收了北朝不重视炼丹、服食、法术变化的神仙方术,而偏重道教的理论研究,主张摒见闻、去知识、修心、主静。

  

  庐山道士陆修静(406~ 477年)通过对道教的经卷加以整理、分类,分成三洞,奠定了道藏的基础,而创立了南天师道。他还努力使道教脱离了政治性,而成为一个纯宗教组织。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公元365~448年)则为道教构造了一个从玉皇上帝、阎罗天子到城隍、土地的一整套鬼神系统,而创立了北天师道。他还通过崔浩怂恿元魏太武帝摧毁佛法,教帝立崇虚寺,供养道士。从这时起,中国便出现了灭佛事件。

  

  从上可见,道教调和了神学与哲学的观点,使哲学与宗教结合在一起,哲学融合了信仰和知识,带上了神秘主义色彩,最终使道学披上宗教的外衣而成为了神学理论。并且,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更多的是强调宗教方面。这一情况,与中世纪时希腊哲学和希伯莱旧约相结合而融合成为了一种新的神学—哲学体系——基督教教父哲学的情况很相似。

  

  【注】

  

  [1]《太平经》不是成于一时一人之手,据今人考证,该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时代。从对范晔《后汉书·襄楷传》的分析推断,它很可能是安、顺之际一些文人在一个稍长的时期内共同撰写的,最后经于吉、宫崇师徒二人之手整理而成一百七十卷。现存唯一的《正统道藏》本仅是五十七卷残书。

  

  [2]法身佛等遍一切处,即无所不在;应身佛按特定众生的需要而显现佛身;报身佛指依业识而生起作用,成为在发心求道、修行成佛的过程中所见到的无限庄严的佛身,也即指真如具创造万物的功用。

  

  [3]《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P496。

最新回复

老子大学(共产主义ABC) www.gczyabc.cn  网站地图 红军大学(毛泽东人民讲)
电话:15998980906 地址:中国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8号渝南佳苑 邮箱:2418393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