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昆仑山 > 图书馆 > 公行文稿 > 国家的出路

4.1.1 众妙之门:道可道原非恒道,名可名实非恒名

栏目:国家的出路|时间:2023-11-10 21:09|阅读:111

  ‌上篇 科学发展观与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思想,是人民文化的最高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文化相结合,建立起具有自然共产主义性质的国家哲学,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彻底化与民族认同感。长期以来,法家思想的极右官员普遍“缺德”不得人心,大多数人倾向于从儒家思想中寻找道德资源,实际上又误入了中派陷阱或极左歧途。因此,正确解读老子思想,重新认识共产主义,有助于人民信仰重建和人类社会重建,对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世界共产主义复兴大有好处。

  

  第一章 哲 理

  一 众妙之门:道可道原非恒道,名可名实非恒名

  

  两千多年来,大多数人读不懂或误读老子《道德经》,屡屡出现“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的历史场景,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不正确的偏见、曲解、戏说成分的《道德经》上千版本,大多数都是谬种流传,祸害天下,都是没有真正读懂老子第一章的缘故。恒道唯一,谬误万千,太多的版本意味着太多的谬误。包括以佛解老、以法误老、以儒非老、以墨轻老、鬼神乱老的习惯性曲解误读,把《道德经》正确思想遮蔽了几千年,就是造成老子《道德经》思想宗教化、鬼神化,脱离自然,脱离道义,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脱离群众,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的历史根源。因此,只有做到以老解老,正解而非戏说,合理解读老子第一章的哲学观与方法论,是读懂《道德经》全书的关键所在。

  

  (一)恒道恒名——老子自然哲学观

  

  《道德经》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二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具体解读如下:

  第一,关于“道可道,非恒道”的解读。第一个“道”,作为言说对象,指文化概念中的道路。可道,可以供人走的道路。恒道,永恒的大道。大多数人把第二个“道”解成“说”,把这句话译成:“道”说得出,就不是永恒的大道。说出来就不是永恒的大道,不等于自己承认说的是一堆空话吗?这种观念是佛教禅宗的“空色”思想,与老子的“真正”思想不同。事实上,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不正是说出来的吗?比如慈、俭、后的圣人“三宝”,真理说不说出来,都是真实的永恒的真理。以佛解老的后果,老子《道德经》所具有的“行知合一、行本知末”的自然哲学观,比如“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吾言易知也,易行也”等,就片面化肤浅化为纯粹的胡说、嘴上的言教。这种主要来自于佛(胡)教鬼神思想的误读,从老子《道德经》开始的第三个字的思想分歧就产生了。因此,逐字逐句地解读全文是完全必要的。

  这里,“恒”字,在通行本里,“恒”作“常”,这种改动不准确。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本为“恒”,在后来的版本里改作“常”,是避汉文帝刘恒讳。恒,永恒、始终的意思;常,是日常、重复的意思。其实,可道就是指常道、科学。恒道就是指大道、真理。通俗地说,按某种方法去做,可能行得通的,就是科学;按某种方法去做,始终行得通的,就是真理。一切可走的都是道,大道小道、旁门左道、歪门邪道、无道不道,都是常道,只是实践后果不同;只有完全符合自然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才是恒道、正道、大道,实践后果才是良善的。将两个概念混用,就是把科学当成真理,以实用代替标准的失误表现。这种不必要的改动,使真实自然的人民文化观念出现扭曲,就是封建帝王的文化专制,是文化霸权的一种表现,类似这种情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有所见。因此,最常见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错误的。

  事实上,文化概念中的各种道路,都是提出来供人走的,可能是小道、邪路、绝路等,也可能是光明大道。所有的道路原则上都可以走,只是结果不相同。人们都在走的这些道路,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不一定是永恒的大道。方法固然重要,结果更重要,方法不如结果本身重要。就是说,有人行得通,有人行不通的,或者都走不通的,就是指小道、邪路、绝路等,它们具有特殊性或具体性,统称小道。所有人都走得通的道路,对大多数人都有好处的道路,才算是光明大道,具有普遍性或真理性,统称大道。概言之,小道常多歧路,大道始终唯一。

  圣人行于大道,不走小道,不容易失败。行于大道者,过程是平坦的,成功是持久的,结果是正当的,人生是幸福的。大道人人走得通,比如老实人做事做学问,用真实成就去建功立业。那些大智若愚的老实人,坚持走在平坦大道上,不怕路途远,不畏行路难,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看起来不太聪明有些笨拙,结果反而成就更高,收获更大,事业更长久。

  众人喜欢走小道,好走捷径,很容易失败。小道不是每个人都走得通的。比如当个歌星、影星、暴发户什么的,没有天赋和运气不行。小道也不是每个人都可行的,比如搞贪腐特权、坑蒙拐骗、杀人放火等。小道看起来成功比较快捷,大家都争相去走小道、走捷径,轻视或忽视走大道,在路上花费太多心思,彼此勾心斗角,头破血流,巧取豪夺。极少数人侥幸得逞,大多数人耽误了一生。欲速则不达,成功得而复失,结果人财两空,成功是短暂的,命运是悲惨的。

  因此,懂得区分不同的道路,大道比小道更有价值,正道比邪道更能成功,恒道比可道更能持久,值得每一个有志青年去努力去实践。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句,教我们树立起恒道、大道的观点。

  第二,关于“名可名,非恒名”的解读。老子认为,人类的语言表达,包括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都可能产生歧义,语言只是一种暂时的或勉强的描述定义。真正需要尊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真理只以自然世界本身为终极标准,不管人类是否在概念上懂得这个“道”,或在文字上认同这个“名”,体现着真理自然属性的“恒道”与“恒名”都是始终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真实性不受古今中外人类不同的语言描述所改变。老子《道德经》之所以确立“道法自然”为最高标准,就是不要局限于不同版本的文字争议。因此,上千个《道德经》版本的现实存在,并不是必要的思想发展,而是不必要的误读结果。

  各种文化概念上命名,原则上都是提出来供人说的,可能只是一些不太准确、有歧义的描述,也可能是完全符合真实的定义。人们常说的概念命名都是人为的,不一定就是真理的准确定义,是可能出现认识失误与实践修正的。圣人语录、权威定义也一样,必须尊重事实与实践本身,不能搞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文字固然重要,道理更重要,文字不如道理本身重要。当人们在文字表达上出现歧义的时候,要从自然真实的道理上去认识去实践,而不是从个别字句上去穿凿附会,胡说八道。比如把“道”说成是“玄”神秘莫测、将“无为”理解成“不为”什么都不做,就是一种以佛解老、理学化的无济于事的胡乱猜测。

  通过上述的文化自然主义解读,第一章的经文就容易正确理解了。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没有什么定义与描述,用不着多说的定义,是指天地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天地如何产生的?人类对此不知晓不可知,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是鬼神所为,老子认为多说无益,对它的定义的描述是无所谓的。有名,存在有一个定义与描述,可以定义和描述的,是指万物都是由天地这对父母所产生的。人类哲学思想的起点,就是从认识天地产生万物开始,再反观于自然世界本身。可以说,认识万物存在是哲学的现象论,认识天地变化是哲学的方法论,认识自然本身是哲学的本体论。这里的自然本身,包括主体、自身与实践。

  万物都是由天地产生的,万物开始时是没有名称的,万物就是万物,它真实地存在着,比如树上的果实本身,叫“无名,天地之始”。后来,人类认识万物开始命名,这个命名是暂时的、可变的,而内涵也可能有所不同,比如不同民族称呼同一种树上的果实,叫做“苹果”或“apple”,其实它们是指同一种东西。同样是“苹果”这个概念,有人想到一种水果,有人想到一种商标。这是实与名的不同关系,只有名实相符才是恒名。人类认识万物以后,在文化概念上建立的命名与定义描述,叫“有名,万物之母”。对万物加以适当命名,有什么好处呢?可以方便同伴交流、提高协作效率、改善社会生活、保持精神愉快等。

  人类通过感知万物认识天地,通过思考天地认识自然。没有万物的状态,就是天地不分的混沌,在这种混沌状态下,概念命名本身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万物的自然本体,是天地生成的;万物的适当命名,是圣人定义的。但不是说,只有圣人给了命名,才能产生出万物。比如“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不是因为自然本身有光,上帝怎么知晓“光”这个名称及其对应的事实呢?同样,有人认为公鸡叫出了太阳,公鸡叫与不叫,太阳都会出来,“半夜鸡叫”只是对太阳出来的一种感知,使人想到太阳快要出来的结果,而不是产生太阳出来的原因。这些颠倒因果的人为的宗教文化痕迹,都不是真实的自然世界的恒名。

  因此,概念与命名都是人们用来交流言说的,但所说的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是现象的还是本质的,完全取决于名实是否相符。只有符合自然世界及其规律的概念命名,才是真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鬼神宗教等,都是不考虑概念与事实本身的名教,结果就是本末颠倒、混淆是非,使听者迷失在空洞概念之中,除自欺欺人或谋取私利外,那是没有实践意义的。

  

  (二)玄之又玄——无欲有欲方法论

  

  老子说:“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里,恒,永恒、始终的意思。其,不是指道、天地、万物,而是指天下人、人心。事实上,道、天地、万物都谈不上有欲、无欲;只有天下人、人心,才能谈得上有欲、无欲。因此,无欲、有欲,就是人类认识万物的两种不同方法。自然(本能||本性)、世界(物质||运动)、自然人(欲望||理智),都是三位一体、本末有序的。同位概念:自然~本体~世界~自然人,有欲~本能~物质~欲望,无欲~本性~运动~理智。无欲,指理智、客观、认知状态。恒无欲,就是理性主义、客观主义、唯心主义。有欲,指欲望、主观、实践状态。恒有欲,就是物质主义、主观主义、唯物主义。

  有人说:“唯心主义是客观的,唯物主义是主观的,怎么可能呢?”事实上,认识天地万物规律的微妙之处,需要抽象演绎的方法,也就是辩证思维的方法,就是不要掺进个人主观意见的客观方法;认识天地万物存在的表象状态,需要实证归纳的方法,也就是感官实践的方法,就是必须接受感官检验的主观方法。因此,用客观的方法去认识主观的东西,用主观的方法去认识客观的东西。换句话说,以静观动、以动观静,这才是实际有效的方法。如果以静观静、以动观动,那是得不到合理结果的。

  比如,宗教修炼的“静观”,就是完全排除个人私心杂念,与事物本身融为一体,设身处地去从客观角度去观察,结果在思想上得到大彻大悟,叫做“妙”,就是用客观方法得主观结果;人民事业中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中去,尊重客观规律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自觉地追求实践的目标优化,结果就能实现人生理想目标,称为“噭”,就是用主观方法得客观结果。

  通过这个道理,就不难明白“二者同出,异名同谓”所指何物。二者,这里指无欲与有欲、理智与欲望、运动与物质、本性与本能。同出,相对而出、对立统一,不可分割。异名,不同的命名与定义。同谓,共同针对同一个主体对象,比如无欲与有欲,是对哲学家主体而言的;理智与欲望,是对自然人主体而言的;运动与物质,是对世界主体而言的;本性与本能,是对自然主体而言的。

  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解释世界是无欲的,改变世界是有欲的,两个都是针对哲学家主体来说的。因此,单纯的认识世界,是空谈;单纯的改变世界,是盲动。正确的是“按照认识世界的正确的自然结果,去改变世界实现其合理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就是无欲有欲方法论,它不同于纯粹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相当于主观唯物主义。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是以静观静的无欲方法,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以动观静的方法不同,所以黑格尔哲学最终是片面的。在传统马克思主义教材中,强调的“彻底唯物主义”方法,就是以动观动的有欲方法,同样是片面的,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不是同一回事。因此,历史上常说“某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等于是说某人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义者,而是费尔马哈主义者。这正是传统理论不彻底闹出的天大笑话。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从哲学指导实践的角度而不是宗教神秘主义的角度,只能理解成事物的根本、万物的根芽,它是人类一切认识的哲学起点。“玄之又玄”直译成“从这一根本到那一根本”,就是从这一种根本到对立统一的另一种根本,从无欲的理性主义到有欲的实践方法,反复地颠倒运用,不断地修正认识与实践的结果,使之达到符合真实的正确状态。“众妙之门”,就是认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细微奥妙的哲学之门、文化之路、理论方法。

  老子《道德经》明确提出,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根本方法——有欲的唯物主义与无欲的唯心主义需要相互结合起来,马克思也明确认识到了这种相互结合的必要性,所以使用“辩证唯物主义”概念,不同于纯粹的唯物主义。然而,在传统教科书中,往往嫌麻烦省略掉“辩证”二字,称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称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其实是不懂马克思主义,在开马克思的国际玩笑。正是这种错误的偏见,对于兼有无欲有欲、唯心唯物特色的老子《道德经》自然主义思想,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感觉不太好理解,称为“二元论”、加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帽子轻视之,其实本身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观念。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每个自然人都有脑袋与屁股,绝不能说自然人就是二元论的或错误的。相反,那种只长脑袋或屁股的“人”,才是抽象的片面的荒谬的怪物。因此,老子《道德经》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都不是什么二元论,而是有着“三位一体、本末有序”自然本体论的完全合理、有机统一的自然主义哲学。

0
0

赞赏码.jpg


老子大学(共产主义ABC) www.gczyabc.cn  网站地图 红军大学(毛泽东人民讲)
电话:15998980906 地址:中国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8号渝南佳苑 邮箱:241839300@qq.com